錯役制
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介紹三國時代魏國的軍制錯役制,錯役制讓魏國將領想要造反非常困難,錯役制吳蜀兩國卻學不來。錯役制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制度,每一種制度都是有利有弊。
影片網址
三國時,爲何曹魏軍中兵變最難?讓妳帶不走部隊的錯役制了解下1
錯役制的策略是讓士兵與家屬分離,家屬在後方變成人質,只要士兵逃兵或是造反,後方家屬就會受到處罰。
錯役制度的優點
不人道的錯役制度讓魏國將領想要造反非常困難,就算造反的將領不怕株連親屬,部下可是會害怕!儘管魏國的軍隊多成分複雜,卻很少整團叛變的情況。夏侯霸投蜀只能帶走少部分親近的人,無法帶走大批部隊。淮南毋丘儉叛變只能調用當地農民所組成的軍隊。
反觀吳蜀兩國若是有大將造反,立刻就會少一塊土地造成重傷。蜀國孟達造反,上庸立刻就丟了。吳國西陵步闡叛變,西陵立刻就丟了,依靠陸抗的反擊吳國才轉危為安。
吳蜀學不來
魏國的錯役制度吳蜀學不來,我認為與創業人的發展環境有關,曹操的崛起真的是「打」出來的,北方經過連年戰亂曹操才統一北方,曹操消滅各方勢力,曹操才有能力推錯役制度。吳與蜀兩國成立的過程,實際上是創業者與地方派系「妥協」,地方派系基層實力強大,創業者沒有能力推行不人道的錯役制度。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儘管曹魏有錯役制度,有能力的人還是有辦法鑽漏洞造反,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發動政變,諸葛誕用同樣的手法在淮南造反。
錯役制度的缺點
錯役制度有明顯的缺點,士兵的家屬在後方當人質,士兵不會造反也不會拼力死戰,戰場上能跑的時候就會跑,保住自己的一條命才能與家人再見一面。
明末袁崇煥對於遼東的戰事主張「以遼人守遼土」,當地人在自己家中打仗才能發揮最強的戰鬥力,士兵要保護自己的財產與家人,才會盡全力戰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