濳規則 讀後感
濳規則是能做卻不能明說的法則。作者吳思用不同的角度觀察中國歷史,可以用公司運作來比喻本書與舊作有何區別?《萬曆十五年》以及坊間常見的歷史書籍主要介紹一間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與各部門主管的運作關係。《濳規則》介紹公司底層的實際運作狀況,主要描述官員貪腐的狀況。基層業務、工程師、倒茶水接電話的助理職位雖低,都是公司不可以缺少的部分。「兵隨將轉」、「上樑不正下樑歪」公司的成敗公司高層影響最大,然而公司高層經常不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導致最後做出錯誤的決定。看完《濳規則》之後通曉基層實際運作狀況,可以對歷史的真相更加了解。
作者首先從基本的地方行政開始談起。
晏氏轉型 清官變貪官
晏子治理東阿,前期晏子當清官,被齊景公叫去「拉正」,晏子要求再給一次機會,後期晏子當貪官,反而得到齊景公的讚揚。晏子忍不住告訴齊景公真相,齊景公恍然大悟再也不干預晏子治理東阿了。
晏子的故事說明清官在地方上會遇到「三邪二讒」的挑戰。三邪相當於現在的地方派系、地痞流氓、無業游民。二讒是晏子的的同事、長官與國王身邊的人馬。
古時候沒有網路,傳播媒體不發達,國君不可能上網或是看電視得到消息,君王的消息來自於左右與權貴。晏子當清官的時候沒有送錢給國王的左右與權貴,齊景公就只能得到晏子的負面消息。晏子當貪官的時候有送錢,齊景公得到的訊息就完全不一樣了。
作者引用《紅樓夢》第四回描述新官墮落的情形,賈雨村本想伸張正義,然而底下的胥吏與衙役給他使眼色。胥吏與衙役將賈雨村「好好教育」,賈雨村立刻轉變為向土豪低頭的官員。
新官只有一個人,官府要能夠運轉還要依靠胥吏與衙役,他們會帶壞新官。新官還會面臨土豪的挑戰,官不是當地人,然而胥吏與衙役必定大都是當地人與地方派系有利益關係,三邪與二讒之間有緊密的共生關係。
作者用這兩個故事讓讀者明瞭清官難做。新官若是堅持原則,輕則丟官重則喪失性命。明初縣官道同之死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儘管朱元璋後來頭腦清醒,殺了朱亮祖替道同平反,「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清官道同就這樣被害死了。到了現代社會,擋人財路的清官依然會被殺掉,之前就有在網路上看到貴州清官全家被殺的新聞。
官員面對「三邪二讒」與廣大的人民二選一的時候幾乎都會選擇投靠「三邪二讒」,「三邪二讒」力量強大,人民力量較小比較好欺負! 老百姓只要不要搞到都沒有辦法活下去,是不會想要造反的。
「三邪二讒」人數較少利益龐大,若是不送錢必定報復。民眾人數多,選擇迫害民眾苦難會分散,民眾大都選擇忍氣吞聲。
民不與官鬥
普通老百姓願意花錢消災主要有下列原因,確實人民的力量有限不是官的對手。
合法傷害權
官員有「合法傷害權」可以合法迫害民眾,現代社會當然還是有「合法傷害權」,例如警察的「臨檢」,轄區如果酒店業者沒有按時交「保護費」, 警察就可以天天上門去臨檢,酒店業者就不要想做生意了。
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可以解讀法律條文。同樣是死刑重罪,有的罪犯就會被判決死刑,有的法官想要讓他不死就會說罪犯「有悔意」,讓罪犯不會被判死刑。
經濟效益
如果要到京城告狀,光是路費就是一大筆開銷,受害者平常也要工作,不可能閒閒沒事跑去告狀。現代社會也有類似的情況,打官司請律師會花很多錢,變得有錢人打官司佔有優勢。
只要人民還能夠活下去,忍氣吞聲破財消災的錢大過到京城打官司與訴訟費用,人民都會選擇忍耐。
官官相護
就算到京城告官也不見得有勝算,「官官相護」貪官必定有一個共生體系,不可能只有自己拿錢沒有拿出來分享。歷史上還是有少數告贏的案例,就算告贏了「法不責眾」貪腐集團通常也沒事。
被出賣的英雄
書中有段內容描寫群眾領袖的下場,歷史上有許多民變不了了之。起初民眾受不了官府的迫害,需要有人當英雄帶頭出來當領袖對抗官府。後來官府看民怨沸騰眾怒難犯,改用安撫分化的政策只追究首領的刑責,民眾紛紛打退堂鼓不再支持帶頭的英雄,這些英雄們都被官府抓去斬首示眾。
南斯拉夫戰爭有類似的情況,塞爾維亞起初搞民族主義種族清洗,戰爭的時候捧紅一些屠夫為英雄,等到和平的時候塞爾維亞要搞經濟要加入歐盟,這些英雄們就變成談判的籌碼被送到外國審判,諷刺地逮捕這些英雄的人就是塞爾維亞政府。
看到英雄最後都被出賣,以後誰還敢當民意領袖反抗官府? 歷史上民變會鬧大都是發生天災,人民不造反無法活下去。
大環境的影響
官員會變成貪官並不完全就是人性本惡,有些情況是被環境逼的。作者例出一些逼官為盜的案例,漢靈帝時期皇帝本身就是大貪官,要官員上任的時候繳交一大筆費用,清官怎麼可能有錢繳費,皇帝的舉動等於逼官員成為貪官。明朝則是官員的薪水很低,官員不貪污就根本沒有足夠的錢養家活口,真正的清官生活都過得像乞丐。有的朝代可以買官,既然官位是花錢買來的,上任之後必定想盡辦法要把錢賺回來。
皇帝也是冤大頭?
書中部分內容指出皇帝本身也被官員矇蔽,就像職場的情況一樣,差一個層級對同一件事物的了解就有所偏差,差很多層級偏差就越大。「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在古代社會是常見的情況。
我認為皇帝並沒有真的那麼傻,可以矇蔽皇帝一時不可能矇蔽皇帝一世。多多少少還是會有臣子向皇帝報告基層真實狀況。晏子就有向齊景公報告地方真實的狀況,劉大夏向明孝宗報告民間真實的情況。好皇帝與壞皇帝的差別在於聽不聽? 能不能拿出解決的方法? 積弊已久的事情沒有辦法馬上好,至少要先做到維持現狀,再追求馬上漸漸好。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是很有名的反面教材,崇禎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證明崇禎昏庸無道,偏偏崇禎工作認真,結果反而加速明朝的滅亡。國家缺錢的時候,崇禎只想到加稅可以讓收入多一點,逢迎拍馬的臣子當然也會贊同加稅,認為土地都在大地主手裡,加稅對一般民眾沒有影響,加稅的結果產生極大的副作用,讓更多人民投靠李自成。
春秋筆法
《濳規則》所描述現況實際上也是中國大陸目前的情況,作者必定是看到很多社會黑暗面才會對古代的歷史更加領悟,在書中作者採用「春秋筆法」暗示。
作者提到周朝的井田制度,史料記載中間的公田根本沒有什麼人想耕種雜草叢生,可見古代人的想法與現代人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差別。
明朝萬曆皇帝對於國家大事可是一清二楚,萬曆派太監徵收礦稅搞得民怨沸騰,萬曆執政中期曾經病危,從萬曆給託孤大臣的遺言可以看出,萬曆知道自己做了很多壞事傷害人民,可是只要他還活著就還是要蠻幹到底。
毛澤東等同於萬曆皇帝,大躍進時期中國大陸餓死好幾千萬人,中共宣稱這是「三年自然災害」,知道詳情的人都知道實際上是人禍。毛澤東的機要秘書田家英問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
老毛將責任推給錢學森,老毛與萬曆都知道真相如何,仍然堅持要胡作非為。
中國與歐洲
書中有段內容描寫中國與歐洲的差異寫得很好,歐洲自從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就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四分五裂的情況。分裂與統一相比較反而是分裂的情況貪腐的情形比較不嚴重,因為有競爭統治者不太敢亂搞,亂搞太過頭會被其他競爭者消滅。
歐洲國王與教會之間還會互相牽制對抗,在中國宗教的力量再怎麼強大也無法與皇權對抗。
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時候一舉超越中國,在中國無法產生工業革命,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為主,工商業有賺頭政府搞國營企業壟斷市場上所有的利潤,政府也不希望能夠出現富可敵國的大商人能夠與政府對抗。
其他書籍還有提到一個中國近代輸給西方的原因,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讓聰明人都讀書做官去了,聰明人把智慧用在讀四書五經,寫八股文上面,好處是讀書人不會造反維持社會穩定,讓社會底層的窮人也有翻身的機會,卻造成中國科技永遠無法進步,一直停留在農業社會。
古代與現代
人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大環境改變造成情況有所變化。
中共的大躍進可以說破了歷史紀錄,餓死了幾千萬人中共政權依然穩如泰山,在古代早就發生農民起義了。
人性不會改變在台灣依然會有貪腐的情況發生,相信與古代相比貪腐的程度會減輕許多。關鍵在於媒體與民主,狗仔隊幫台灣澄清吏治,畢竟非法的事情總是見不得光的。言論自由網路發達也讓政府機關領導者比較不會被矇蔽。古代不是民主社會,官員面對「三邪二讒」與人民之間大多選擇支持「三邪二讒」,台灣地方派系的力量依然強大可以左右選舉,民主社會人民有投票權,情況還是會比古代好很多。
作者首先從基本的地方行政開始談起。
晏氏轉型 清官變貪官
晏子治理東阿,前期晏子當清官,被齊景公叫去「拉正」,晏子要求再給一次機會,後期晏子當貪官,反而得到齊景公的讚揚。晏子忍不住告訴齊景公真相,齊景公恍然大悟再也不干預晏子治理東阿了。
晏子的故事說明清官在地方上會遇到「三邪二讒」的挑戰。三邪相當於現在的地方派系、地痞流氓、無業游民。二讒是晏子的的同事、長官與國王身邊的人馬。
古時候沒有網路,傳播媒體不發達,國君不可能上網或是看電視得到消息,君王的消息來自於左右與權貴。晏子當清官的時候沒有送錢給國王的左右與權貴,齊景公就只能得到晏子的負面消息。晏子當貪官的時候有送錢,齊景公得到的訊息就完全不一樣了。
作者引用《紅樓夢》第四回描述新官墮落的情形,賈雨村本想伸張正義,然而底下的胥吏與衙役給他使眼色。胥吏與衙役將賈雨村「好好教育」,賈雨村立刻轉變為向土豪低頭的官員。
新官只有一個人,官府要能夠運轉還要依靠胥吏與衙役,他們會帶壞新官。新官還會面臨土豪的挑戰,官不是當地人,然而胥吏與衙役必定大都是當地人與地方派系有利益關係,三邪與二讒之間有緊密的共生關係。
作者用這兩個故事讓讀者明瞭清官難做。新官若是堅持原則,輕則丟官重則喪失性命。明初縣官道同之死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儘管朱元璋後來頭腦清醒,殺了朱亮祖替道同平反,「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清官道同就這樣被害死了。到了現代社會,擋人財路的清官依然會被殺掉,之前就有在網路上看到貴州清官全家被殺的新聞。
官員面對「三邪二讒」與廣大的人民二選一的時候幾乎都會選擇投靠「三邪二讒」,「三邪二讒」力量強大,人民力量較小比較好欺負! 老百姓只要不要搞到都沒有辦法活下去,是不會想要造反的。
「三邪二讒」人數較少利益龐大,若是不送錢必定報復。民眾人數多,選擇迫害民眾苦難會分散,民眾大都選擇忍氣吞聲。
民不與官鬥
普通老百姓願意花錢消災主要有下列原因,確實人民的力量有限不是官的對手。
合法傷害權
官員有「合法傷害權」可以合法迫害民眾,現代社會當然還是有「合法傷害權」,例如警察的「臨檢」,轄區如果酒店業者沒有按時交「保護費」, 警察就可以天天上門去臨檢,酒店業者就不要想做生意了。
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可以解讀法律條文。同樣是死刑重罪,有的罪犯就會被判決死刑,有的法官想要讓他不死就會說罪犯「有悔意」,讓罪犯不會被判死刑。
經濟效益
如果要到京城告狀,光是路費就是一大筆開銷,受害者平常也要工作,不可能閒閒沒事跑去告狀。現代社會也有類似的情況,打官司請律師會花很多錢,變得有錢人打官司佔有優勢。
只要人民還能夠活下去,忍氣吞聲破財消災的錢大過到京城打官司與訴訟費用,人民都會選擇忍耐。
官官相護
就算到京城告官也不見得有勝算,「官官相護」貪官必定有一個共生體系,不可能只有自己拿錢沒有拿出來分享。歷史上還是有少數告贏的案例,就算告贏了「法不責眾」貪腐集團通常也沒事。
被出賣的英雄
書中有段內容描寫群眾領袖的下場,歷史上有許多民變不了了之。起初民眾受不了官府的迫害,需要有人當英雄帶頭出來當領袖對抗官府。後來官府看民怨沸騰眾怒難犯,改用安撫分化的政策只追究首領的刑責,民眾紛紛打退堂鼓不再支持帶頭的英雄,這些英雄們都被官府抓去斬首示眾。
南斯拉夫戰爭有類似的情況,塞爾維亞起初搞民族主義種族清洗,戰爭的時候捧紅一些屠夫為英雄,等到和平的時候塞爾維亞要搞經濟要加入歐盟,這些英雄們就變成談判的籌碼被送到外國審判,諷刺地逮捕這些英雄的人就是塞爾維亞政府。
看到英雄最後都被出賣,以後誰還敢當民意領袖反抗官府? 歷史上民變會鬧大都是發生天災,人民不造反無法活下去。
大環境的影響
官員會變成貪官並不完全就是人性本惡,有些情況是被環境逼的。作者例出一些逼官為盜的案例,漢靈帝時期皇帝本身就是大貪官,要官員上任的時候繳交一大筆費用,清官怎麼可能有錢繳費,皇帝的舉動等於逼官員成為貪官。明朝則是官員的薪水很低,官員不貪污就根本沒有足夠的錢養家活口,真正的清官生活都過得像乞丐。有的朝代可以買官,既然官位是花錢買來的,上任之後必定想盡辦法要把錢賺回來。
皇帝也是冤大頭?
書中部分內容指出皇帝本身也被官員矇蔽,就像職場的情況一樣,差一個層級對同一件事物的了解就有所偏差,差很多層級偏差就越大。「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在古代社會是常見的情況。
我認為皇帝並沒有真的那麼傻,可以矇蔽皇帝一時不可能矇蔽皇帝一世。多多少少還是會有臣子向皇帝報告基層真實狀況。晏子就有向齊景公報告地方真實的狀況,劉大夏向明孝宗報告民間真實的情況。好皇帝與壞皇帝的差別在於聽不聽? 能不能拿出解決的方法? 積弊已久的事情沒有辦法馬上好,至少要先做到維持現狀,再追求馬上漸漸好。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是很有名的反面教材,崇禎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證明崇禎昏庸無道,偏偏崇禎工作認真,結果反而加速明朝的滅亡。國家缺錢的時候,崇禎只想到加稅可以讓收入多一點,逢迎拍馬的臣子當然也會贊同加稅,認為土地都在大地主手裡,加稅對一般民眾沒有影響,加稅的結果產生極大的副作用,讓更多人民投靠李自成。
春秋筆法
《濳規則》所描述現況實際上也是中國大陸目前的情況,作者必定是看到很多社會黑暗面才會對古代的歷史更加領悟,在書中作者採用「春秋筆法」暗示。
作者提到周朝的井田制度,史料記載中間的公田根本沒有什麼人想耕種雜草叢生,可見古代人的想法與現代人的想法並沒有什麼差別。
明朝萬曆皇帝對於國家大事可是一清二楚,萬曆派太監徵收礦稅搞得民怨沸騰,萬曆執政中期曾經病危,從萬曆給託孤大臣的遺言可以看出,萬曆知道自己做了很多壞事傷害人民,可是只要他還活著就還是要蠻幹到底。
毛澤東等同於萬曆皇帝,大躍進時期中國大陸餓死好幾千萬人,中共宣稱這是「三年自然災害」,知道詳情的人都知道實際上是人禍。毛澤東的機要秘書田家英問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
老毛將責任推給錢學森,老毛與萬曆都知道真相如何,仍然堅持要胡作非為。
中國與歐洲
書中有段內容描寫中國與歐洲的差異寫得很好,歐洲自從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就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四分五裂的情況。分裂與統一相比較反而是分裂的情況貪腐的情形比較不嚴重,因為有競爭統治者不太敢亂搞,亂搞太過頭會被其他競爭者消滅。
歐洲國王與教會之間還會互相牽制對抗,在中國宗教的力量再怎麼強大也無法與皇權對抗。
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時候一舉超越中國,在中國無法產生工業革命,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為主,工商業有賺頭政府搞國營企業壟斷市場上所有的利潤,政府也不希望能夠出現富可敵國的大商人能夠與政府對抗。
其他書籍還有提到一個中國近代輸給西方的原因,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讓聰明人都讀書做官去了,聰明人把智慧用在讀四書五經,寫八股文上面,好處是讀書人不會造反維持社會穩定,讓社會底層的窮人也有翻身的機會,卻造成中國科技永遠無法進步,一直停留在農業社會。
古代與現代
人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大環境改變造成情況有所變化。
中共的大躍進可以說破了歷史紀錄,餓死了幾千萬人中共政權依然穩如泰山,在古代早就發生農民起義了。
人性不會改變在台灣依然會有貪腐的情況發生,相信與古代相比貪腐的程度會減輕許多。關鍵在於媒體與民主,狗仔隊幫台灣澄清吏治,畢竟非法的事情總是見不得光的。言論自由網路發達也讓政府機關領導者比較不會被矇蔽。古代不是民主社會,官員面對「三邪二讒」與人民之間大多選擇支持「三邪二讒」,台灣地方派系的力量依然強大可以左右選舉,民主社會人民有投票權,情況還是會比古代好很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