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跨國企業 讀後感

       本書介紹羅馬帝國簡史,作者史丹利‧賓恩。值得欣賞的部分在於作者將羅馬比喻成為一間公司,使用現代社會描述一間公司興亡的術語介紹羅馬。羅馬當年的地位類似美國,作者也有借古諷今的意圖。關於羅馬的歷史方面,作者並沒有完整的介紹,只挑選部分重要的關鍵時刻關鍵人物,喜歡羅馬歷史又喜歡商業競爭歷史的讀者可以參考這本書,從歷史可以學到很多組織管理。

作者將公司名詞與歷史名詞做連結

約聘員工 奴隸或是僱傭軍
正值員工 擁有公民權的公民
CEO 執政官
董事會 元老院
業務部 軍隊
併購 領土擴張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羅馬原本只是義大利半島上一個城邦,經過一連串的購併,最後成為包圍地中海的大帝國,作者舉例任何大公司的情況都是如此,每間大公司原本都是從小小的公司發展起來。

羅馬能逐漸成長壯大,除了運氣之外,與人民的精神道德有很大的關係。羅馬有制度、有組織,人民有守法的精神,作戰的時候有紀律,儘管羅馬共和時期,迦太基的名將漢尼拔對羅馬的戰爭得到很多勝利,羅馬就是不倒。作者認為羅馬實行徵兵制以公民為兵,如同一間公司大都使用正式職員。迦太基的軍隊以僱傭軍為主,如同一間公司大都使用約聘人員。造成羅馬軍團越打越多,最後反攻迦太基獲得最後勝利。

羅馬共和末期類似今天的美國

羅馬共和末期出現了黨爭,貴族派與平民派的鬥爭。作者一針見血的指出兩黨的鬥爭只是「有錢人」與「更有錢人」的鬥爭, 一般平民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支持「有錢人」那一派,實際上兩黨的人選都是很殘酷無情的人,掀起一場場腥風血雨的鬥爭。

美國現在是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競爭,共和黨與大財團的關係最好,不過民主黨他們也是很有錢的,感謝民主投票制度讓政黨輪替不會像羅馬共和末期,換黨執政都要經過流血鬥爭。

槍桿子出政權

在歷史上大亂的時候就是一句話「槍桿子出政權」, 誰勝誰負就看誰的武力強大。作者也發現到歷史很少出現一個人獨強的情況,當有一位梟雄出現的時候,也隨之會有一位剋星出現。馬略與蘇拉是羅馬共和末期的重要人物,感覺作者比較支持馬略,馬略的剋星就是政敵蘇拉。

蘇拉的退休是歷史之謎,政治人物要做到急流勇退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蘇拉退休之前一定有發生什麼內幕吧,可惜後人無法得知真相。每種環境都會有適合這種環境的生物出現,當時蘇拉雖然退休,又有更多蘇拉產生, 統治方法一模一樣。

前三雄與後三雄的鬥爭說穿了也是槍桿子出政權下的產物,作者對於凱撒頗有好評,屋大維與安東尼之爭的故事作者寫得很好。

凱撒最後能獲勝就靠他高盧作戰時期建立的羅馬軍團,凱撒有天天更新部落格寫高盧戰記替自己的軍功宣揚一番,就像現代社會每個政治人物都要建立專屬自己的部落格宣揚政績。

屋大維與安東尼的對決有點楚漢相爭的味道,安東尼身材高大、個性較直爽、擅長戰場上的戰鬥,屋大維身材瘦小、長於政略,消滅共和派的軍功大都是安東尼建立的,安東尼可能還救過屋大維,然而歷史是勝利者寫的 ,日後屋大維的回憶錄自然把安東尼的功勞抹去。

羅馬帝國五賢君之後的時期,軍隊隨意廢立皇帝換皇帝有如兒戲,可說是槍桿子出政權發揮到了極點,皇帝被殺有如家常便飯,從這段歷史作者領悟到公司大亂的時候不要當高階主管,相信這也是作者現實生活中的領悟。

基督教的興起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大事,君士坦丁其實不怎麼信基督教,只是政治上利用基督教,作者看了這段歷史領悟到領導者要想辦法讓部下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對的,對古代的君王來說宗教是個好方法。

為何羅馬會滅亡?為何羅馬能夠撐那麼久?

歷史上造成羅馬滅亡的原因很多,作者認為魚爛從頭起,羅馬帝國衰亡時期的高階主管已經開始腐爛。為何羅馬能夠撐那麼久? 作者的解釋很好,羅馬能撐那麼久的原因主要還是依靠中低階層主管層的努力。羅馬是大公司,大公司的福利就是好,身為中階主管不管上頭再怎麼亂,只要不要損害到自身的利益,依然會主張維持現狀的。

猜想這就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吧,要不是後來羅馬的北方出現外族侵略,內部又有黑死病肆虐,只要羅馬的經濟不崩盤,羅馬還是可以支撐下去的。

作者認為羅馬帝國並沒有真正滅亡,羅馬歷經王政、共和、帝國時期,如同公司持續轉型才能永續生存,只是現在羅馬以「宗教」的型態存在。義大利梵蒂岡就是羅馬公司的化身。

書中作者還有其他領悟,對照現實也的確是如此。

大人物無論惹出多大的麻煩,都能全身而退。
選民喜歡新鮮事物。
許多企業政變,行凶者並未想將來會有什麼結果,他們只曉得自己不喜歡什麼,欲除之而後快。
堅強有力的CEO在經營管理上常常在挑選合適的接班人方面力不從心。
如果退休就會被殺,沒人敢真正退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異世界NTR web版第三章 觀後感 喧賓奪主 ,反派實力過強

泛而不精的我被逐出了勇者隊伍 web第三章 觀後感 菲莉真能打; 露娜超爽der

持有縮小技能的D級冒險者,與聖女結婚並加入勇者團隊 漫畫 01-04 觀後感 大我與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