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命運好好玩 讀後感 事在人為
很實用的一本經濟歷史書籍,作者Alan Beattie講述世界各國的經濟歷史,從「現象看本質」讓讀者了解每個國家的「因果報應」與「歷史共業」。封面開頭第一句話「國之將亡,哪有妖孽」表明「事在人為」的理念,事出必有因的情況。從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阿根廷很反感,許多負面案例都用阿根廷作為反面教材。〈自然資源〉與〈貪腐〉這兩個部分作者寫得很好!本書的難懂之處在於作者有舉出許多西歐與美國的歷史作為案例,讀者必須要對於歐美歷史很了解,才能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
〈序〉
在開頭作者就說到了重點,經濟與歷史同時都要懂兩者結合起來觀察分析,不可以只懂經濟或只懂歷史,單向思考會有盲點。
如何處理地方派系、利益團體考驗執政者的智慧與能力,亂搞的情況都是執政者頂不住地方派系、利益團體的壓力,犧牲全民的利益,只在乎國家短期的利益,完全沒有考慮國家長遠的未來發展。作者認為好的政府能從經驗中學習彈性調整政策,政府不會因為大財團的利益而損害國家長久的利益。
〈抉擇〉
作者比較美國與阿根廷的經濟歷史,在西元1930年之前兩國的情況差不了多少,環境與選擇讓兩國的發展有天壤之別。
環境
兩次世界大戰是美國經濟歷史的轉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國從債務人變成債主,第二次世界大戰軍需工業解決了美國經濟危機。
現在世界各國的貨幣以美金作為基準,美國與阿根廷都很喜歡借錢,美國缺錢可以亂印鈔票不會馬上出事,阿根廷缺錢能亂印鈔票馬上會出事。
選擇
美國快速地進行工業革命,阿根廷長期停留在農業為主的社會,大財團既得利益者不想要冒險發展工業。
美國拓荒的時候鼓勵小農經濟,當年只要想好好工作都可以有一塊自己的地可以耕種,這點可以從美國總統林肯的傳記看出來,林肯的父親搬了幾次家都有自己的土地。阿根廷的土地總是集中在國內少數大財團的手上,薪水低造成農民積極度下降也無法吸引高素質的外來移民。
阿根廷的大財團賺到錢之後,都把錢拿去買奢侈品、買更多的土地,錢無法流動到中下層階級。大財團也不想提升自身技術,要向外國人買工具買技術,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美國經濟開放阿根廷鎖國政策,美國市場開放歡迎世界各國的高手來挑戰,這點從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與美國職籃NBA可以看出來,只要你有能力美國就歡迎你來,有競爭才有進步美國公司越戰越強。阿根廷裴隆總統上台之後打擊大地主採取保護主義,用意識型態治國排擠外國公司。既然沒有外來競爭者,本土勢力就那幾家公司,大家私下喬好就可以賺錢活下去,技術永遠無法提升不會進步。鎖國政策會讓本土廠商不求進步,只會想辦法向政府要求補助。鎖國政策造成別國也會採取報復手段,產品沒有辦法外銷。
美國自由民主阿根廷獨裁政體,美國可以吸引素質高的外來移民,越來越好產生良性循環。
當然美國經濟並不是完美無缺也有自己的問題,就像人不可能不會生病。差別在於好的經濟體遇上經濟衰退的情況會有復原能力,過了一段時期會恢復經濟繁榮的情況。壞的經濟體遇上經濟衰退就會變成惡性循環只有更爛沒有最爛,跌入無底洞變得越來越差到國家滅亡為止。
〈城市〉
觀察每個國家的首都位置可以發現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首都就是商業中心,第二種情況是首都單純是行政中心,商業中心是另外一個城市。
第一種情況的國家有日本、南韓、台灣、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
第二種情況的國家有美國、澳洲、中國大陸、土耳其...........等國家。以澳洲為例,澳洲的商業中心在雪梨,首都設在坎培拉。去澳洲玩的時候導遊說坎培拉單純就是政府辦公的地方,沒有什麼好玩好看,一到假日人都跑光光坎培拉變成一座空城。
作者用古羅馬與華盛頓兩個城市的比較,古羅馬很明顯屬於首都就是商業中心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缺點在於有可能因為一場首都暴動就改變國家的歷史。作者舉出三個歷史案例,英國查爾斯一世、法國路易十六、俄國尼古拉二世。所以美國選擇首都位置的時候選擇比較單純的華盛頓,也可以維持各地方勢力的平衡。
城市會遇到兩種困境
殺雞取卵
在大城市有住很多有錢人也比較好收稅,古代暴君統治的城市會開始衰弱,「苛政如猛虎」人民受不了會用腳投票,人民逃亡會導致城市衰弱。
填鴨式
鄉村的窮人為了生存會到城市謀生,每座城市能夠養活的人口有限,過多人口的湧入會造成多餘的人口變成窮人組成貧民區,「飢寒起盜心」這些人會成為城市的亂源。
歷史上首都暴動的確會改變歷史,拜占庭帝國時期首都君士坦丁堡發生尼卡暴亂,差點就要把皇帝查士丁尼趕下臺。台灣的首都在台北對於國民黨會比較有利,民進黨的支持者以南部為主,要遊行搞包圍總統府的活動還要動員租遊覽車才能夠成行,對於民進黨的財政是很大的負擔。
〈貿易〉
埃及曾經是羅馬帝國的糧倉,生產大量的糧食運到羅馬。現在埃及反而進口糧食,成為糧食進口大國還進口水。
作者認為是貿易改變了埃及,貿易讓各國專業分工,埃及生產糧食不符合成本種小麥會消耗很多水,埃及就變成糧食進口大國。
水資源與石油一樣,將來會變成重要的資源。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很讓人羨慕,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阿拉伯產油國家官員接受訪問,官員說她們國家都沒有乞丐,只要有乞丐出現社會局的人就會介入,社會局給乞丐一筆生活費要乞丐不要再出來要錢了。
本篇故事作者舉出史實案例,說明「福禍相依」的情況,有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陷入長期國家動盪不安、人民生活貧困的情況。
附加價值
要賺大錢主要依據附加價值,以生產鑽石為例,鑽石的原料不是從礦坑挖出來就可以高價賣出,還要經過加工打磨切割的過程才能夠成為奢侈品。若只有生產鑽石原料賺得太少,大部分的錢被加工廠商賺走了。開採設備都是外國廠商,買設備的錢被外國人賺走。
財富集中
石油、礦產與天然氣天然資源產業賺到的錢都集中在大財團手上,大財團不一定會把錢流通到中下階層。近五十年來真正國家由貧到富的情況都是先從事勞力密集產業,先讓一般的老百姓富裕起來,台灣、南韓、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都是同樣的情況。
排擠效應
作者以「荷蘭榆樹病」為例,某一項產業賺翻了會讓國家貨幣升值,貨幣升值的結果會讓該國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受到打擊,得失之間的總和不見得對國家整體有利。
內戰延長
戰爭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的破壞,天然資源貧瘠的國家內戰無法持久,交戰雙方無法進行持久戰。反觀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賺錢容易,戰爭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匹夫無罪,懷璧有罪
這點作者在書中沒有明顯提到,伊拉克因為有石油資源,美國就說伊拉克藏有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發動侵略伊拉克的戰爭。
有因為豐富天然資源遭殃的國家,也有豐富天然資源國家過得很好的情況,作者觀察幸福國家的管理方式。
政府避免產業過度集中,除了賣天然資源之外還有其他賺錢的產業。
國家有制度避免資源只流入少數人的手中。
〈宗教〉
文中以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為主要觀察對象,探討宗教是否會影響經濟情況,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很有錢,同樣的也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很貧窮。
宗教本身無法影響經濟活動,宗教本質是為了政治服務,實質上會影響經濟的還是政治。
東西方的歷史都發生大規模宗教歛財的情況,當財富集中在宗教團體手中的時候,執政者缺錢的時候自然會動起宗教團體的腦筋,藉由運動可以把宗教團體的錢搬到自己的口袋。西方宗教改革的時候,執政者改信仰新教就可以抄沒原本天主教的財產。拜占庭帝國發生過毀滅聖像運動。中國佛教有三武一宗之禍。不管表面上的理由是什麼,本質上都是為了錢。
古代人與現代人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在台灣知名的宗教團體都是很有錢的大財團。
〈發展政治學〉
這段內容作者想要表示「眾不敵寡」的道理,民主政治表面上數人頭,真正的勝負還是在於誰的錢比較多力量就比較大,國會議員選舉要錢、官員要做事要花錢,利益團體的人比較少可是他們很有錢又比較團結,力量就會壓過普通民眾。
《潛規則》書中的晏氏轉型是同一種狀況,當貪官得罪民眾還可以保住官位,當清官得罪利益團體輕則丟官、重則喪命。
〈貿易路線與供應鏈〉
主要討論運輸成本的問題,毒品來源都是在中南美洲國家,為何不是非洲國家?主因在於非洲的運輸成本太高了,非洲國家交通大多交通建設落後,在鳥不生蛋的地方種植毒品之後,要花費很多成本才能把毒品運到港口或機場,「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毒梟不會想要在非洲種植毒品。
中國歷史貿易路線與供應鏈的情況可參考《透過錢眼看歷史 中國篇》,作者有說明運河對於中國的重要性。
〈貪腐〉
同樣是貪腐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結果也不同,作者舉出一些怪現象,有的國家貪腐情況嚴重,可是經濟情況依然很好,有的國家看起來不怎麼貪腐,人民依然一窮二白,經過作者分析解說就會豁然開朗見怪不怪了。
作者對於各國的貪腐狀況進行比較。
美國與印度
作者用黑色笑話比喻兩個國家貪腐程度不同,美國官員帶印度官員參訪美國,美國官員指著各種建設說10%,之後印度官員帶美國官員參訪印度,印度官員指著各種空無一物的地方說100%。
中國與印度
某位印度高官告訴作者中國貪腐與印度貪腐有什麼不同?中國是一黨專政的組織,在中國做生意只要搞定一個黨就足夠了,印度是民主社會,在印度做生意要搞定各方利益團體。商人在中國做生意打點官員的錢反而比印度少很多。
作者觀察到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套官僚系統持續運作運轉,搞貪腐會有一定的「組織性」。
印尼與坦尚尼亞
前任印尼領導蘇哈托在西方媒體的報導中是貪污腐敗、滿手血腥的獨裁者,整個印尼都被蘇哈托家族集團掌握。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教師出身,被認為是清廉正直的大好人。結果在蘇哈托統治下的印尼經濟狀況一直有成長,印尼從貧困的國家變成中等程度的國家。尼雷爾當了坦尚尼亞二十年的總統,坦尚尼亞二十年沒有進步,依然貪污腐化盛行,人民一窮二白。尼雷爾卸任的時候自己承認:「我失敗了!」
作者分析為何兩人執政結果不同?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
尼雷爾搞社會主義人民公社那一套,採用鎖國政策,坦尚尼亞成為貪腐的天堂。蘇哈托在政治上很獨裁,經濟上蘇哈托可不敢亂搞還是有一套計畫。
控制力
尼雷爾自己清廉而已,他的手下照樣貪腐,尼雷爾也管不動他們。蘇哈托軍人政變奪權,能夠完全掌握印尼。蘇哈托對於印尼貪腐的程度還是有所控制,有時候蘇哈托會對印尼境內的小貪進行肅貪的行動,不會產生無限膨脹的情況。
長駐土匪與流動土匪
阿扁與中國外逃的貪官屬於流動土匪,把自己的國家掏空之後,把錢搬到海外。蘇哈托家族屬於長駐土匪,蘇哈托派兒子經營印尼土產丁香事業,銷售情況良好賺了很多錢。在書中作者有個妙喻,長駐土匪會將雞照顧好慢慢生蛋享用,流動土匪殺雞取卵一走了之。
從蘇哈托的故事可知執政者最重要的是能夠掌控國家維持政權穩定,不可以讓境內盜賊橫行無法無天。其次要採取對國家正確有利的經濟政策。
貪腐的情況有分很多種,程度、組織與本土、拿錢有沒有做事?都會對於國家造成不同的影響。
貪腐終究還是會對國家造成傷害,蘇哈托拿錢有做事讓印尼有經濟成長,最後還是不敵1997亞洲經融風暴而下台。
〈路徑依賴〉
主要探討每個國家的「歷史共業」,作者觀察到每個國家受到自身歷史文化的影響,會產生一種獨特的運作模式。
俄羅斯
作者認為俄羅斯曾經被蒙古統治,學到蒙古中央集權管理方式。從俄羅斯建國以來都是行政權力量很大,沒有司法權與立法權制衡。俄羅斯的歷史很少有地方派系或大商人能夠與俄國沙皇對抗的情況。即使沙皇被推翻,共產黨執政到現在的俄羅斯總統普丁,俄羅斯的本質依然是換湯不換藥。
中國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讓中國產生強大的官僚機構,讀書人念書做官,士農工商四種力量之中,士的力量很龐大。中國傳統的觀念注重教育人民識字比率高,不像印度有分化社會的種性制度
作者肯定中國的改革開放,認為經濟改革確實改變中國社會。與俄羅斯比較,中國中央政府給地方政府的權力比較大,每個地方政府可以產生良性競爭。中國有可遵循的經濟模式,新加坡、南韓與台灣都是在獨裁政體下富裕起來。中國有海外華人投資,資金不虞匱乏。
印度
作者肯定印度的服務業、資訊科技業、數據分析商業水準走在世界尖端。
種性制度是印度的歷史共業,種性制度讓印度各派系山頭林立無法團結貧富差距懸殊,各方人馬的對決不是貧與富的戰爭,也不是左派右派政治理念之爭,完全為了爭奪種性之間的利益。
〈結語〉 事在人為
作者最後提出「事在人為」的結論。
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台灣的民主化可以作為本書的正面例子,每個地方都有自身存在的歷史共業,俄羅斯的中央集權、印度的種性制度與中國的科舉制度。歷史共業很難改變,然而只要執政者有心改變「從經驗中學習彈性調整政策」、「抗拒利益團體,不犧牲國家長遠利益」還是可以讓人民生活更好。
〈序〉
在開頭作者就說到了重點,經濟與歷史同時都要懂兩者結合起來觀察分析,不可以只懂經濟或只懂歷史,單向思考會有盲點。
如何處理地方派系、利益團體考驗執政者的智慧與能力,亂搞的情況都是執政者頂不住地方派系、利益團體的壓力,犧牲全民的利益,只在乎國家短期的利益,完全沒有考慮國家長遠的未來發展。作者認為好的政府能從經驗中學習彈性調整政策,政府不會因為大財團的利益而損害國家長久的利益。
〈抉擇〉
作者比較美國與阿根廷的經濟歷史,在西元1930年之前兩國的情況差不了多少,環境與選擇讓兩國的發展有天壤之別。
環境
兩次世界大戰是美國經濟歷史的轉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國從債務人變成債主,第二次世界大戰軍需工業解決了美國經濟危機。
現在世界各國的貨幣以美金作為基準,美國與阿根廷都很喜歡借錢,美國缺錢可以亂印鈔票不會馬上出事,阿根廷缺錢能亂印鈔票馬上會出事。
選擇
美國快速地進行工業革命,阿根廷長期停留在農業為主的社會,大財團既得利益者不想要冒險發展工業。
美國拓荒的時候鼓勵小農經濟,當年只要想好好工作都可以有一塊自己的地可以耕種,這點可以從美國總統林肯的傳記看出來,林肯的父親搬了幾次家都有自己的土地。阿根廷的土地總是集中在國內少數大財團的手上,薪水低造成農民積極度下降也無法吸引高素質的外來移民。
阿根廷的大財團賺到錢之後,都把錢拿去買奢侈品、買更多的土地,錢無法流動到中下層階級。大財團也不想提升自身技術,要向外國人買工具買技術,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美國經濟開放阿根廷鎖國政策,美國市場開放歡迎世界各國的高手來挑戰,這點從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與美國職籃NBA可以看出來,只要你有能力美國就歡迎你來,有競爭才有進步美國公司越戰越強。阿根廷裴隆總統上台之後打擊大地主採取保護主義,用意識型態治國排擠外國公司。既然沒有外來競爭者,本土勢力就那幾家公司,大家私下喬好就可以賺錢活下去,技術永遠無法提升不會進步。鎖國政策會讓本土廠商不求進步,只會想辦法向政府要求補助。鎖國政策造成別國也會採取報復手段,產品沒有辦法外銷。
美國自由民主阿根廷獨裁政體,美國可以吸引素質高的外來移民,越來越好產生良性循環。
當然美國經濟並不是完美無缺也有自己的問題,就像人不可能不會生病。差別在於好的經濟體遇上經濟衰退的情況會有復原能力,過了一段時期會恢復經濟繁榮的情況。壞的經濟體遇上經濟衰退就會變成惡性循環只有更爛沒有最爛,跌入無底洞變得越來越差到國家滅亡為止。
〈城市〉
觀察每個國家的首都位置可以發現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首都就是商業中心,第二種情況是首都單純是行政中心,商業中心是另外一個城市。
第一種情況的國家有日本、南韓、台灣、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
第二種情況的國家有美國、澳洲、中國大陸、土耳其...........等國家。以澳洲為例,澳洲的商業中心在雪梨,首都設在坎培拉。去澳洲玩的時候導遊說坎培拉單純就是政府辦公的地方,沒有什麼好玩好看,一到假日人都跑光光坎培拉變成一座空城。
作者用古羅馬與華盛頓兩個城市的比較,古羅馬很明顯屬於首都就是商業中心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缺點在於有可能因為一場首都暴動就改變國家的歷史。作者舉出三個歷史案例,英國查爾斯一世、法國路易十六、俄國尼古拉二世。所以美國選擇首都位置的時候選擇比較單純的華盛頓,也可以維持各地方勢力的平衡。
城市會遇到兩種困境
殺雞取卵
在大城市有住很多有錢人也比較好收稅,古代暴君統治的城市會開始衰弱,「苛政如猛虎」人民受不了會用腳投票,人民逃亡會導致城市衰弱。
填鴨式
鄉村的窮人為了生存會到城市謀生,每座城市能夠養活的人口有限,過多人口的湧入會造成多餘的人口變成窮人組成貧民區,「飢寒起盜心」這些人會成為城市的亂源。
歷史上首都暴動的確會改變歷史,拜占庭帝國時期首都君士坦丁堡發生尼卡暴亂,差點就要把皇帝查士丁尼趕下臺。台灣的首都在台北對於國民黨會比較有利,民進黨的支持者以南部為主,要遊行搞包圍總統府的活動還要動員租遊覽車才能夠成行,對於民進黨的財政是很大的負擔。
〈貿易〉
埃及曾經是羅馬帝國的糧倉,生產大量的糧食運到羅馬。現在埃及反而進口糧食,成為糧食進口大國還進口水。
作者認為是貿易改變了埃及,貿易讓各國專業分工,埃及生產糧食不符合成本種小麥會消耗很多水,埃及就變成糧食進口大國。
水資源與石油一樣,將來會變成重要的資源。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很讓人羨慕,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阿拉伯產油國家官員接受訪問,官員說她們國家都沒有乞丐,只要有乞丐出現社會局的人就會介入,社會局給乞丐一筆生活費要乞丐不要再出來要錢了。
本篇故事作者舉出史實案例,說明「福禍相依」的情況,有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陷入長期國家動盪不安、人民生活貧困的情況。
附加價值
要賺大錢主要依據附加價值,以生產鑽石為例,鑽石的原料不是從礦坑挖出來就可以高價賣出,還要經過加工打磨切割的過程才能夠成為奢侈品。若只有生產鑽石原料賺得太少,大部分的錢被加工廠商賺走了。開採設備都是外國廠商,買設備的錢被外國人賺走。
財富集中
石油、礦產與天然氣天然資源產業賺到的錢都集中在大財團手上,大財團不一定會把錢流通到中下階層。近五十年來真正國家由貧到富的情況都是先從事勞力密集產業,先讓一般的老百姓富裕起來,台灣、南韓、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都是同樣的情況。
排擠效應
作者以「荷蘭榆樹病」為例,某一項產業賺翻了會讓國家貨幣升值,貨幣升值的結果會讓該國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受到打擊,得失之間的總和不見得對國家整體有利。
內戰延長
戰爭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的破壞,天然資源貧瘠的國家內戰無法持久,交戰雙方無法進行持久戰。反觀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賺錢容易,戰爭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匹夫無罪,懷璧有罪
這點作者在書中沒有明顯提到,伊拉克因為有石油資源,美國就說伊拉克藏有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發動侵略伊拉克的戰爭。
有因為豐富天然資源遭殃的國家,也有豐富天然資源國家過得很好的情況,作者觀察幸福國家的管理方式。
政府避免產業過度集中,除了賣天然資源之外還有其他賺錢的產業。
國家有制度避免資源只流入少數人的手中。
〈宗教〉
文中以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為主要觀察對象,探討宗教是否會影響經濟情況,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很有錢,同樣的也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很貧窮。
宗教本身無法影響經濟活動,宗教本質是為了政治服務,實質上會影響經濟的還是政治。
東西方的歷史都發生大規模宗教歛財的情況,當財富集中在宗教團體手中的時候,執政者缺錢的時候自然會動起宗教團體的腦筋,藉由運動可以把宗教團體的錢搬到自己的口袋。西方宗教改革的時候,執政者改信仰新教就可以抄沒原本天主教的財產。拜占庭帝國發生過毀滅聖像運動。中國佛教有三武一宗之禍。不管表面上的理由是什麼,本質上都是為了錢。
古代人與現代人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在台灣知名的宗教團體都是很有錢的大財團。
〈發展政治學〉
這段內容作者想要表示「眾不敵寡」的道理,民主政治表面上數人頭,真正的勝負還是在於誰的錢比較多力量就比較大,國會議員選舉要錢、官員要做事要花錢,利益團體的人比較少可是他們很有錢又比較團結,力量就會壓過普通民眾。
《潛規則》書中的晏氏轉型是同一種狀況,當貪官得罪民眾還可以保住官位,當清官得罪利益團體輕則丟官、重則喪命。
〈貿易路線與供應鏈〉
主要討論運輸成本的問題,毒品來源都是在中南美洲國家,為何不是非洲國家?主因在於非洲的運輸成本太高了,非洲國家交通大多交通建設落後,在鳥不生蛋的地方種植毒品之後,要花費很多成本才能把毒品運到港口或機場,「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毒梟不會想要在非洲種植毒品。
中國歷史貿易路線與供應鏈的情況可參考《透過錢眼看歷史 中國篇》,作者有說明運河對於中國的重要性。
〈貪腐〉
同樣是貪腐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結果也不同,作者舉出一些怪現象,有的國家貪腐情況嚴重,可是經濟情況依然很好,有的國家看起來不怎麼貪腐,人民依然一窮二白,經過作者分析解說就會豁然開朗見怪不怪了。
作者對於各國的貪腐狀況進行比較。
美國與印度
作者用黑色笑話比喻兩個國家貪腐程度不同,美國官員帶印度官員參訪美國,美國官員指著各種建設說10%,之後印度官員帶美國官員參訪印度,印度官員指著各種空無一物的地方說100%。
中國與印度
某位印度高官告訴作者中國貪腐與印度貪腐有什麼不同?中國是一黨專政的組織,在中國做生意只要搞定一個黨就足夠了,印度是民主社會,在印度做生意要搞定各方利益團體。商人在中國做生意打點官員的錢反而比印度少很多。
作者觀察到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套官僚系統持續運作運轉,搞貪腐會有一定的「組織性」。
印尼與坦尚尼亞
前任印尼領導蘇哈托在西方媒體的報導中是貪污腐敗、滿手血腥的獨裁者,整個印尼都被蘇哈托家族集團掌握。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教師出身,被認為是清廉正直的大好人。結果在蘇哈托統治下的印尼經濟狀況一直有成長,印尼從貧困的國家變成中等程度的國家。尼雷爾當了坦尚尼亞二十年的總統,坦尚尼亞二十年沒有進步,依然貪污腐化盛行,人民一窮二白。尼雷爾卸任的時候自己承認:「我失敗了!」
作者分析為何兩人執政結果不同?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
尼雷爾搞社會主義人民公社那一套,採用鎖國政策,坦尚尼亞成為貪腐的天堂。蘇哈托在政治上很獨裁,經濟上蘇哈托可不敢亂搞還是有一套計畫。
控制力
尼雷爾自己清廉而已,他的手下照樣貪腐,尼雷爾也管不動他們。蘇哈托軍人政變奪權,能夠完全掌握印尼。蘇哈托對於印尼貪腐的程度還是有所控制,有時候蘇哈托會對印尼境內的小貪進行肅貪的行動,不會產生無限膨脹的情況。
長駐土匪與流動土匪
阿扁與中國外逃的貪官屬於流動土匪,把自己的國家掏空之後,把錢搬到海外。蘇哈托家族屬於長駐土匪,蘇哈托派兒子經營印尼土產丁香事業,銷售情況良好賺了很多錢。在書中作者有個妙喻,長駐土匪會將雞照顧好慢慢生蛋享用,流動土匪殺雞取卵一走了之。
從蘇哈托的故事可知執政者最重要的是能夠掌控國家維持政權穩定,不可以讓境內盜賊橫行無法無天。其次要採取對國家正確有利的經濟政策。
貪腐的情況有分很多種,程度、組織與本土、拿錢有沒有做事?都會對於國家造成不同的影響。
貪腐終究還是會對國家造成傷害,蘇哈托拿錢有做事讓印尼有經濟成長,最後還是不敵1997亞洲經融風暴而下台。
〈路徑依賴〉
主要探討每個國家的「歷史共業」,作者觀察到每個國家受到自身歷史文化的影響,會產生一種獨特的運作模式。
俄羅斯
作者認為俄羅斯曾經被蒙古統治,學到蒙古中央集權管理方式。從俄羅斯建國以來都是行政權力量很大,沒有司法權與立法權制衡。俄羅斯的歷史很少有地方派系或大商人能夠與俄國沙皇對抗的情況。即使沙皇被推翻,共產黨執政到現在的俄羅斯總統普丁,俄羅斯的本質依然是換湯不換藥。
中國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讓中國產生強大的官僚機構,讀書人念書做官,士農工商四種力量之中,士的力量很龐大。中國傳統的觀念注重教育人民識字比率高,不像印度有分化社會的種性制度
作者肯定中國的改革開放,認為經濟改革確實改變中國社會。與俄羅斯比較,中國中央政府給地方政府的權力比較大,每個地方政府可以產生良性競爭。中國有可遵循的經濟模式,新加坡、南韓與台灣都是在獨裁政體下富裕起來。中國有海外華人投資,資金不虞匱乏。
印度
作者肯定印度的服務業、資訊科技業、數據分析商業水準走在世界尖端。
種性制度是印度的歷史共業,種性制度讓印度各派系山頭林立無法團結貧富差距懸殊,各方人馬的對決不是貧與富的戰爭,也不是左派右派政治理念之爭,完全為了爭奪種性之間的利益。
〈結語〉 事在人為
作者最後提出「事在人為」的結論。
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台灣的民主化可以作為本書的正面例子,每個地方都有自身存在的歷史共業,俄羅斯的中央集權、印度的種性制度與中國的科舉制度。歷史共業很難改變,然而只要執政者有心改變「從經驗中學習彈性調整政策」、「抗拒利益團體,不犧牲國家長遠利益」還是可以讓人民生活更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