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明朝和後金的戰爭史都看得很難過很氣憤,大明王朝並非無人,從熊廷弼、孫承宗到袁崇煥,八股取士的明朝連續出現三個會用兵打仗的讀書人是個歷史奇跡。 整體戰力明朝強過後金太多,但明朝發生一連串不可思議的錯誤,讓局勢逆轉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後清兵入關改朝換代,滿清獲得最後的勝利。看完這段歷史不得不佩服滿清的陰謀真是厲害,固然清初的八旗是獲勝的主要法寶,但滿清主要不是贏在戰場上,明朝內部的窩裡鬥才真正是明朝在遼東節節敗退的主因,熊廷弼是明和後金的遼東戰爭中第一個悲劇英雄,熊廷弼的死已經暗示了孫承宗和袁崇煥兩人不幸的結局。 對於熊廷弼的死,坊間的歷史評價大多是太監魏忠賢陷害忠良,但若再多看一些文章就會發現,熊廷弼的死並非完全冤枉,熊廷弼本身也有一點責任。所謂「 一陰一陽謂之道」 每件人事物經常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情況,就像好人有時也會做壞事,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但好人終究是好人,壞人終究是壞人。 萬曆是昏君,但昏君也會有做出英明決定的時候,熊廷弼人緣不好,經常有人打小報告,但萬曆始終重用熊廷弼,熊廷弼的請求萬曆都答應。熊廷弼是偉大的英雄,但並不表示他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正確的,廣寧之戰後明軍丟失了廣寧,但如果熊廷弼當機立斷,是有機會再搶回廣寧的,就算搶不回廣寧,號召軍民抵抗後金軍也是個備案。後金攻打一個西平堡都傷亡慘重才拿下來,如果熊廷弼願意留下來主持大局,後金知難而退的機率很高,然而熊廷弼卻選擇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拋棄關外大片的土地,更讓閹黨有殺他的理由和藉口。 最後與熊廷弼一起做官的巡撫王化貞,再也沒有比「腦殘」兩個字更適合形容王化貞。王化貞能夠當到巡撫當然並非一無是處,此人專長是忽悠、和稀泥、搞好官場的人際關係。王化貞能夠讓朝廷中的大臣大部分支持他 這點熊廷弼不如他, 熊廷弼性情太過剛直, 能力強看不起官場上的米蟲,樹敵太多人緣太差,但王化貞沒有搞清楚,有些事情可以「假做真時真亦假」忽悠、和稀泥、人際關係各種手段再這方面是很有用的,但軍事方面可是屬於「假去真來真勝假」很實際的東西, 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有糧草就是有糧草,沒有糧草也不可能空想具現化變出糧草,努爾哈赤也不會跟王化貞講人際關係。王化貞就像戰國時代的趙刮紙上談兵,視用兵如兒戲。 廣寧失陷後,以熊經略的膽識為何會選擇逃跑是歷史上的一個謎? 熊廷弼本人並...